历史上去世后被谥为“仁”的皇帝不多,主要有宋仁宗、清仁宗、明仁宗。“仁”是儒家的核心思想,一个皇帝去世后被封成“仁”,更是对这个皇帝最高的褒扬。清仁宗在位25年,宋仁宗在位41年,可是明仁宗朱高炽在位仅十个月就去世了。一个在位仅十个月,感觉应该是业务还在熟悉中的皇帝实习生,有什么重大的功绩,让后人给他皇帝的最高褒扬呢?

  

  (明仁宗朱高炽)

  明仁宗朱高炽是明朝的第四位皇帝,他的父亲明成祖一生勇武好战,他的母亲仁孝文皇后徐氏是大将徐达之女。按说,朱高炽天生就应该有着尚武精神才对,然而尽管朱棣在文治武功上都给了他良好的教育,但相对而言,沉稳好静的朱高炽对儒学经籍等更有兴趣。

  大概因为不好动的原因,朱高炽生得肥胖,走路还得内侍搀扶看上去颇有些笨手笨脚,所以好武的朱棣并不太喜欢他。不过,朱高炽的老师们却十分认可他在儒学经籍方面的的学识,认为他是儒学大才。

  当时的朱棣还是燕王,明太祖朱元璋对于朱三代的教育也非常关心。

  有一次,朱元璋把朱高炽和其他藩王的世子聚在一起,让他们在黎明时分去检阅,结果朱高炽很久才回来。朱元璋很奇怪,便问他缘故。朱高炽说:“清晨太冷,我让士兵们先吃了早饭再进行检阅,所以回来得迟了。”朱元璋可是和将士们历经苦难,在生死线上共存亡过的人,自然对将士们的感情非常深厚,他见朱高炽对将士们能如此体恤,心里颇为感动,自那以后对这个孙子便多加留意。

  

  (明太祖朱元璋)

  朱元璋有心想再考一考朱高炽的处政能力,于是拿出一撂奏章让他分阅。

  朱高炽先将奏章分门别类,然后再简明扼要地进行表述,并对军民利弊说出自己的看法。

  朱元璋边听边在心里感叹:“这孩子不光仁义,处政能力也不错,是个不可多得的大才。”

  洪武二十八年(1395年),深得朱元璋喜爱的孙子朱高炽被封为燕王世子,也就是说在朱元璋的安排下,朱高炽成了燕王朱棣的人。

  后来朱棣发动靖难之役,当了皇帝以后,朱高炽理所当然被封为太子。

  

  (明成祖朱棣)

  朱棣虽然做了皇帝,但喜欢战争的他,继续北征不断。既然朱高炽这个胖子不尚武,就留在京城里操持国政。朱高炽呢,果然没有辜负他的重望,将大明王朝打理得井井有条。《明史》记载:监国,朝无废事。

  朱棣还有一个优点,就是在朱高炽监国的时候给了他一定的权力,这对朱高炽而言,也就有了一定的决定权,甚至在某些时候,他还可以推行自己的政策。从这里可以看出,朱高炽虽然当皇帝后,在位的时间很短,但他实际处理朝政的时间却长达二十年。

  永乐二十二年(1424年)七月,朱棣在远征蒙古的回途中病逝。同年九月,朱高炽登上了皇位,成为大明王朝的第四任皇帝。

  朱高炽继位之后,大刀阔斧进行了一系列。对靖难时期的许多大臣的冤案进行了重新审理,对一些遭受连坐的官员家属进行赦免,并将曾经没收的财产归还给他们。比如当时被诛十族的方孝孺,还有永乐朝的谢晋,都得到了。为了避免后期再出现冤案错案,他还颁布了一条诏令:要求门要以法律为依据,要在判刑之前对罪案进行复查,特别是犯,更要严谨复查。另外,不得在审案时对罪犯用刑。同时,尽量不要因一人犯罪,便株连全家。

  

  (冤案错案)

  同时,朱高炽削除冗官,将那些没有贡献的官员给予降职或直接革职,有贡献的则得到晋升,又命在职官员的退休年龄在70岁。

  为了惩治贪腐和选拔人才,朱高炽曾派监察御史到全国各地去明查暗访地方官员的政绩和民声,并让他们在民间查找更多能胜任机构的人才。

  朱高炽还发现当时的文官多为南方人,虽然南方人会读书,但是北方人忠心耿耿,也是需要的人才,为了达到南北平衡,他还了科考制度,在录取人数上规定了“南取六十,北取四十”的制度。

  另外,朱高炽还废除了宫刑,取消了郑和下西洋的计划,停止皇家采办黄金和珠宝的旧习。

  除此外,他还有许多惠民措施。比如山泽,让百姓渔猎。比如对于受灾地区,马上国库赈粮,并减免税收。比如对于流民,他也了减免税收,甚至回家后的前两年也不用交税和劳役的政策,许多流民因此得以重返家园。

  朱高炽本人,喜听谏言。虽然有时候也会发脾气,但是他总能即时纠正自己错误,并向大臣道歉。

  

  (明仁宗陵寝)

  洪熙元年(1425年)五月,这位清明贤仁的皇帝仅在位十个月后,因病死在钦安殿。在临终前,他表示自己做皇帝也没做多久,没能给百姓带来恩惠,所以在他死后,一切从俭,不要铺张浪费,加重百姓的负担。

  一个临死还想着天下百姓的皇帝,一个为冤案错案昭雪的皇帝,一个爱民如子的皇帝……

  这就是“仁宗”的来历。

  难怪后世的史学家说起他来,也频频点头,连称:“明有仁宣,犹如周有成康;汉有文景”。